世界衛生組織助理總干事布魯斯·艾爾沃德19日說,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,寨卡病毒與新生兒小頭癥間存在關聯,但最終證實該關聯還需4到6個月時間。
沒有證據顯示殺蟲劑蚊蠅醚導致小頭癥
隨著寨卡病毒在美洲肆虐和小頭癥病例數量增多,相關的一些謠言也傳得沸沸揚揚。對此,世界衛生組織19日發布公報,批駁了有關小頭癥的四大謠言,其中有一條就是殺蟲劑蚊蠅醚導致小頭癥。
蚊蠅醚又名吡丙醚,是世衛組織推薦的12種殺滅蚊子幼蟲的殺蟲劑之一。在許多缺少自來水供應的城市和鄉鎮,人們習慣于在室外容器中儲存飲用水,這卻也是蚊子理想的繁殖場所。使用蚊蠅醚處理儲水容器,可在蚊子的幼蟲階段將其殺滅。
世衛說,自蚊蠅醚于上世紀90年代末投入使用以來,從未發現它與小頭癥存在聯系。世衛組織專家團隊最近又評估了蚊蠅醚的毒理學數據,并未發現有證據顯示此種殺蟲劑可影響孕婦和胚胎發育。美國和歐盟調查人員也分別在對該產品的評估中得出相似結論。
世衛說,微小劑量的蚊蠅醚并不損害人體健康,而且人體攝入的蚊蠅醚中90%至95%可在48小時內經尿液排出體外。
另外幾條謠言:接種疫苗導致小頭癥
世衛組織表示,沒有證據顯示孕婦接種疫苗導致新生兒小頭癥,無論是2013年至2014年在法屬波利尼西亞,還是最近在巴西東北部,小頭癥數量增多都與接種疫苗無關聯。
發表于2014年的一項文獻說,沒有證據顯示孕婦接種疫苗可導致新生兒缺陷。為世衛組織在疫苗安全問題上提供獨立科學咨詢的“全球疫苗安全咨詢委員會”也在2014年有過類似結論。
謠言三:轉基因蚊子導致小頭癥
世衛表示,沒有證據顯示巴西寨卡疫情與小頭癥由轉基因蚊子導致。轉基因蚊子是新型控蚊手段,利用基因技術修改某些雄蚊的基因,可導致其與雌蚊交配后的幼蟲后代無法存活,從而斬斷蚊子繁殖的能力。
目前,世衛鼓勵受寨卡病毒影響的國家強化使用現有控蚊措施,謹慎試驗可能在將來應用的控蚊新方法。
謠言四:“絕育蚊子”增加小頭癥
這種“絕育蚊子”也是一種控制蚊子傳播疾病的手段。它利用低劑量輻射使雄蚊絕育,它們與雌蚊交配后,雌蚊繁殖的蟲卵無法存活。在控制農業害蟲領域,這種方法已經被大規模應用。
世衛說,沒有證據顯示這種“絕育蚊子”與小頭癥病例增多或其他人體異常與缺陷相關。
相關連接:http://www.who.int/emergencies/zika-virus/articles/rumours/en/